奇盛基金月度观点 | 共识与分化到了哪一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08
6月指数全面下跌,风格上看是中小市值股票跌幅更大;行业分布上,泛地产产业链(包括建材化工钢铁轻工)、泛消费(食品饮料、社会服务、纺织服装、农业等)跌幅在10%上下,机构重仓的新能源和医药也跌幅较大,表现强势的主要是TMT和高股息行业。TMT行业6月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苹果AI的发布,而高股息则是一如既往的表现优异。今年以来,A股上涨的股票仅727只,下跌的超过4600只,分化可见一斑。
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共识在不断的形成:经济是不可能起来的,所以只能往最稳定最有分红保障的公司集中,放弃对需求增长有要求的公司。5月地产政策后,地产销售未明显回温,以及端午节后茅台批价下跌,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也让经济不可能起来的看法得到证实和确认。在茅台批价下跌后,我们看到各种信息渠道发酵降价的信息,比如网红奶茶,几个连锁上市火锅品牌的客单价,某面馆的价格,牛奶价格等等。但是他们的股价最近一年都大幅下跌,今年5月后也是明显下跌,这至少说明紧密跟踪的投资者在不断根据经营情况调整持仓,股价已经很大程度反应了这些负面变化。茅台由于其独特性,价格下跌成为强化共识的载体。再看这些公司2023年的股息率,已经超过3%,如果他们的经营情况能大体稳住,股价风险可能已经不大了。进一步,如果地产销售后续能逐步企稳,他们的股价可能还有上涨的动力。
股价趋势通常是基本面共识不断形成的同步反应,在基本面方向不改变的前提下,一般股价趋势也不会轻易改变。但随着共识的不断强化,股价所隐含的风险收益比会发生改变:基本面趋势向下的公司因为不断下跌,其隐含的风险不断下降;基本面趋势向上的公司因为不断上涨,隐含的风险不断上升。以当下抱团的高股息和持续下跌的泛消费为例,在股息率逐步趋于一致的时候,是否应该审视其内在的价值和隐含的风险。回想21年春节前,核心资产虽然很贵但找不到下跌的理由,和现在虽然看起来便宜但找不到上涨的理由,似乎有相似之处。当然,最核心的驱动因素还是经济能不能企稳,尤其是地产能不能企稳。
从投资的角度,未来我们会加大对消费和医药行业的研究。近期我们也会有较资深的医药研究员加入团队,帮助我们开拓这个空白领域。从长期的视角看,这两个领域是比较刚需的;从股票的角度,经过三年的下跌,板块估值已经进入偏低的水平;从投资者评价的角度,我们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并不深入研究他们的投资者,对行业的负面因素似乎也如数家珍,这可能说明负面因素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共识。周末一篇关于中国经济分析的几万字长文在朋友圈和各种群广泛传阅,内容暂且不评价,但广泛传阅本身可能说明这文章踩中了市场的共识和情绪共情点,里面谈到的各种问题,可能已经在股价中反应充分了。
近期市场非常悲观,成交量在低位徘徊,经济数据也在印证基本面的低迷。但是对股票而言,风险收益比是最需要考量的,便宜就是最大的优势,连续三四年的下跌,在任何市场都是罕见的。经济低迷是事实,但对事实如何解读则是主观反应。在一边倒的悲观叙事中,尽可能保持理性客观,更能帮助我们穿越迷雾找到正确的方向。